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讳治,字为善,太宗第九子也。母曰文德皇后长孙氏。始封晋王,贞观七年,遥领并州都督。十七年,太子承乾废,而魏王泰次当立,亦以罪黜,乃立子治为皇太子。太宗尝命皇太子游观习射,太子辞以非所好,愿得奉至尊,居膝下。太宗大喜,乃营寝殿侧为别院,使太子居之。太宗每视朝,皇太子常侍,观决庶政。
1
二十三年,太宗有疾,诏皇太子听政于金液门。四月,从幸翠微宫。太宗崩,以羽檄发六府甲士四千,卫皇太子入于京师。六月甲戌,即皇帝位于柩前。大赦,赐文武官勋一转,民八十以上粟帛,给复雍州及比岁供军所一年。癸未,长孙无忌为太尉。癸巳,检校洛州刺史李𪟝为开府仪同三司,参掌机密。
2
八月癸酉,河东地震。乙亥,又震。庚辰,遣使存问河东,给复二年,赐压死者人绢三匹。庚寅,葬文皇帝于昭陵。
3
九月甲寅,荆王元景为司徒,吴王恪为司空。乙卯,李𪟝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4
5
6
永徽元年正月辛丑,改元。丙午,立妃王氏为皇后。张行成为侍中。
7
8
9
10
六月,高侃及突厥战于金山,败之。庚辰,晋州地震,诏五品以上言事。
11
12
八月戊辰,给五品以上解官充侍者半禄,加赐帛。庚午,降死罪以下。
13
14
15
16
17
二年正月戊戌,开义仓以赈民。乙巳,黄门侍郎宇文节、中书侍郎柳奭同中书门下三品。乙卯,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
18
19
七月丁未,贺鲁寇庭州,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以伐之。
20
八月己巳,高季辅为侍中;于志宁为尚书左仆射,张行成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己卯,白水蛮寇边,左领军将军赵孝祖为郎州道行军总管以伐之。
21
22
23
十一月辛酉,有事于南郊。癸酉,禁进犬马鹰鹘。戊寅,忻州地震。甲申,雨木冰。是月,窦州、义州蛮寇边,桂州都督刘伯英败之。赵孝祖及白水蛮战于罗仵候山,败之。
24
十二月乙未,太白昼见。壬子,处月朱邪孤注杀招慰使单道惠,叛附于贺鲁。
25
三年正月癸亥,梁建方及处月战于牢山,败之。甲子,以旱避正殿,减膳,降囚罪,徒以下原之。己巳,褚遂良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丙子,享于太庙。丁亥,耕藉田。
26
27
四月庚寅,赵孝祖及白水蛮战,败之。甲午,彭王元则薨。是月,兵部侍郎韩瑗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28
五月庚申,求齐侍中崔季舒、给事黄门侍郎裴泽、隋仪同三司豆卢毓、御史中丞游楚客子孙官之。
29
七月丁巳,立陈王忠为皇太子,大赦,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勋一转,民酺三日。
30
九月丙辰,求周司沐大夫裴融、尚书左丞封孝琰子孙官之。是月,中书侍郎来济同中书门下三品。
31
32
四年二月甲申,驸马都尉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高阳巴陵公主谋反,伏诛;杀荆王元景、吴王恪。乙酉,流宇文节于桂州。戊子,废蜀王愔为庶人。己亥,徐王元礼为司徒,李𪟝为司空。
33
四月壬寅,以旱虑囚,遣使决天下狱,减殿中、太仆马粟,诏文武官言事。甲辰,避正殿,减膳。
34
35
36
37
十月庚子,幸温汤。甲辰,赦新丰。乙巳,至自温汤。戊申,睦州女子陈硕真反,婺州刺史崔义玄讨之。
38
十一月庚戌,陈硕真伏诛。癸丑,兵部尚书崔敦礼为侍中。丁巳,柳奭为中书令。
39
40
41
三月戊午,如万年宫。乙丑,次凤泉汤。辛未,赦岐州及所过徒罪以下。
42
43
八月己未,诏免麟游、岐阳今岁课役,岐州及供顿县半岁。
44
45
46
六年正月壬申,拜昭陵,赦醴泉及行从,免县今岁租、调,陵所宿卫进爵一级,令、丞加一阶。癸酉,以少牢祭陪葬者。甲戌,至自昭陵。庚寅,封子弘为代王,贤潞王。
47
二月乙巳,皇太子加元服,降死罪以下,赐酺三日,五品以上为父后者勋一转。乙丑,营州都督程名振、左卫中郎将苏定方伐高丽。
48
五月壬午,及高丽战于贵端水,败之。癸未,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伐贺鲁。壬辰,韩瑗为侍中,来济为中书令。
49
七月乙酉,崔敦礼为中书令。是月,中书舍人李义府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
50
51
十月,齐州黄河溢。己酉,废皇后为庶人。乙卯,立宸妃武氏为皇后。丁巳,大赦,赐民八十以上粟帛。
52
十一月己巳,皇后见于太庙。戊子,停诸州贡珠。癸巳,诏禁吏酷法及为隐名书者。
53
54
显庆元年正月辛未,废皇太子为梁王,立代王弘为皇太子。壬申,大赦,改元,赐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勋一转,民酺三日,八十以上粟帛。丙戌,禁胡人为幻戏者。甲午,放宫人。
55
三月辛巳,皇后亲蚕。丙戌,户部侍郎杜正伦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
56
四月壬寅,诏五品以上老疾不以罪者同致仕。壬子,矩州人谢无零反,伏诛。
57
58
八月丙申,崔敦礼薨。辛丑,程知节及贺鲁部歌逻禄、处月战于榆慕谷,败之。
59
九月庚辰,括州海溢。癸未,程知节及贺鲁战于怛笃城,败之。
60
十一月乙丑,以子显生,赐京官、朝集使勋一转。自八月霜且雨至于是月。
61
是岁,龟兹大将羯猎颠附于贺鲁,左屯卫大将军杨胄伐之。
62
二年闰正月壬寅,如洛阳宫。庚戌,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以伐贺鲁。
63
二月癸亥,降洛州囚罪,徒以下原之,免民一岁租、调,赐百岁以上毡衾粟帛。庚午,封子显为周王。壬申,徙封素节为郇王。
64
三月戊申,禁舅姑拜公主,父母拜王妃。癸丑,李义府兼中书令。
65
66
67
八月丁卯,贬韩瑗为振州刺史,来济为台州刺史。辛未,卫尉卿许敬宗为侍中。
68
69
十一月戊戌,如许州。甲辰,遣使虑所过州县囚。乙巳,猎于滍南。壬子,讲武于新郑,赦郑州,免一岁租赋,赐八十以上粟帛,其尝事高祖任佐史者以名闻。
70
十二月乙卯,如洛阳宫。丁巳,苏定方败贺鲁于金牙山,执之。丁卯,以洛阳宫为东都。
71
72
73
74
十一月乙酉,贬杜正伦为横州刺史,李义府普州刺史。戊子,许敬宗权检校中书令。甲午,苏定方俘贺鲁以献。戊戌,许敬宗为中书令,大理卿辛茂将兼侍中。
75
四年三月壬午,崑陵都护阿史那弥射及西突厥真珠叶护战于双河,败之。
76
四月丙辰,于志宁为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乙丑,黄门侍郎许圉师同中书门下三品。戊辰,流长孙无忌于黔州。于志宁罢。
77
五月己卯,许圉师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丙申,兵部尚书任雅相、度支尚书卢承庆参知政事。戊戌,杀凉州都督长史赵持满。
78
79
80
十月丙午,皇太子加元服,大赦,赐五品以上子孙为父祖后者勋一转,民酺三日。
81
闰月戊寅,如东都,皇太子监国。辛巳,诏所过供顿免今岁租赋之半,赐民八十以上毡衾粟帛。
82
十一月丙午,许圉师为左散骑常侍、检校侍中。戊午,辛茂将薨。癸亥,贺鲁部悉结阙俟斤都曼寇边,左骁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抚大使以伐之。卢承庆同中书门下三品。
83
五年正月癸卯,苏定方俘都曼以献。甲子,如并州。己巳,次长平,赐父老布帛。
84
二月丙戌,赦并州及所过州县,义旗初尝任五品以上葬并州者祭之,加佐命功臣食别封者子孙二阶,大将军府僚佐存者一阶,民年八十以上版授刺史、县令,赐酺三日。甲午,祠旧宅。
85
三月丙午,皇后宴亲族邻里于朝堂,会命妇于内殿。赐从官五品以上、并州长史司马勋一转。妇人八十以上版授郡君,赐毡衾粟帛。己酉,讲武于城西。辛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新罗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率三将军及新罗兵以伐百济。
86
87
五月辛丑,作八关宫。戊辰,定襄都督阿史德枢宾为沙砖道行军总管,以伐契丹。
88
89
90
八月庚辰,苏定方及百济战,败之。壬午,左武卫大将军郑仁泰及悉结、拔也固、仆骨、同罗战,败之。癸未,赦神兵道大总管以下军士及其家,赐民酺三日。
91
92
十二月辛未,猎于安乐川。己卯,如东都。壬午,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𬇙江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高丽。阿史德枢宾及奚、契丹战,败之。
93
龙朔元年正月戊午,鸿胪卿萧嗣业为扶馀道行军总管,以伐高丽。
94
95
四月庚辰,任雅相为𬇙江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为辽东道行军总管,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总管,萧嗣业为扶馀道行军总管,右骁卫将军程名振为镂方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庞孝泰为沃沮道行军总管,率三十五军以伐高丽。甲午晦,日有食之。
96
97
98
九月癸卯,及皇后幸李𪟝、许圉师第。壬子,徙封贤为沛王。
99
十月丁卯,猎于陆浑。戊辰,猎于非山。癸酉,如东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萧嗣业为仙㟧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忠为长岑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铁勒。
100
二年二月甲子,大易官名。甲戌,任雅相薨。戊寅,庞孝泰及高丽战于蛇水,死之。
101
三月庚寅,郑仁泰及铁勒战于天山,败之。乙巳,如河北县。辛亥,如蒲州。癸丑,如同州。
102
103
104
七月戊子,以子旭轮生满月,大赦,赐酺三日。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以伐百济。戊戌,李义府罢。
105
106
107
十月丁酉,幸温汤,皇太子监国。丁未,至自温汤。庚戌,西台侍郎上官仪同东西台三品。
108
十一月辛未,贬许圉师为虔州刺史。癸酉,封子旭轮为殷王。
109
是岁,右卫将军苏海政为䫻海道行军总管,以伐龟兹。海政杀崑陵都护阿史那弥射。[1]
110
111
二月,减百官一月俸,赋雍、同等十五州民钱,以作蓬莱宫。乙亥,杀驸马都尉韦正矩。庚戌,虑囚。
112
113
五月壬午,柳州蛮叛,冀州都督长史刘伯英以岭南兵伐之。
114
六月,吐蕃攻吐谷浑,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以救之。
115
八月癸卯,有彗星出于左摄提。戊申,诏百寮言事。遣按察大使于十道。
116
117
十月辛巳,诏皇太子五日一至光顺门,监诸司奏事,小事决之。
118
119
十二月庚子,改明年为麟德元年,降京师、雍州诸县死罪以下。壬寅,安西都护高贤为行军总管,以伐弓月。
120
121
122
123
124
八月己卯,幸旧第,降万年县死罪以下。壬午,至自万年宫。丁亥,司列太常伯刘祥道兼右相,大司宪窦德玄为司元太常伯、检校左相。
125
十二月丙戌,杀上官仪。戊子,杀庶人忠。刘祥道罢。太子右中护乐彦玮、西台侍郎孙处约同知军国政事。
126
127
三月甲寅,司戎太常伯姜恪同东西台三品。戊午,遣使虑京都诸司及雍、洛二州囚。
128
129
是春,疏勒、弓月、吐蕃攻于阗,西州都督崔智辩、左武卫将军曹继叔救之。
130
四月丙午,赦桂、广、黔三都督府。丙寅,讲武于邙山之阳。戊辰,左侍极陆敦信检校右相,孙处约、乐彦玮罢。
131
132
十月壬戌,带方州刺史刘仁轨为大司宪兼知政事。丁卯,如泰山。大有年。
133
乾封元年正月戊辰,封于泰山。庚午,禅于社首,以皇后为亚献。壬申,大赦,改元。赐文武官阶、勋、爵。民年八十以上版授下州刺史、司马、县令,妇人郡、县君;七十以上至八十,赐古爵一级。民酺七日,女子百户牛酒。免所过今年租赋,给复齐州一年半、兖州二年。辛卯,幸曲阜,祠孔子,赠太师。
134
二月己未,如亳州,祠老子,追号太上玄元皇帝,县人宗姓给复一年。
135
136
六月壬寅,高丽泉男生请内附,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安抚大使,率兵援之。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左监门卫将军李谨行为后援。
137
138
八月辛丑,窦德玄薨。丁未,杀始州刺史武惟良、淄州刺史武怀运。
139
140
十二月己酉,李𪟝为辽东道行台大总管,率六总管兵以伐高丽。
141
142
143
六月乙卯,西台侍郎杨武戴至德、东台侍郎李安期、司列少常伯赵仁本同东西台三品。东台舍人张文瓘参知政事。
144
145
146
九月庚申,以饵药,皇太子监国。辛未,李𪟝及高丽战于新城,败之。
147
148
总章元年正月壬子,刘仁轨为辽东道副大总管兼安抚大使、𬇙江道行军总管。
149
二月丁巳,皇太子释奠于国学。戊寅,如九成宫。壬午,李𪟝败高丽,克扶馀、南苏、木底、苍岩城。
150
151
四月乙卯,赠颜回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丙辰,有彗星出于五车,避正殿,减膳,撤乐,诏内外官言事。庚申,以太原元从西府功臣为二等:第一功后官无五品者,授其子若孙一人,有至四品五品者加二阶,有三品以上加爵三等;第二功后官无五品者,授其子若孙从六品一人,有至五品者加一阶,六品者二阶,三品以上爵一等。辛巳,杨武薨。
152
153
154
十二月丁巳,俘高藏以献。丁卯,有事于南郊。甲戌,姜恪检校左相,司平太常伯阎立本守右相。
155
二年二月辛酉,右肃机李敬玄为西台侍郎,张文瓘为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
156
三月丙戌,东台侍郎郝处俊同东西台三品。癸巳,皇后亲蚕。
157
158
159
七月癸巳,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乌海道行军大总管,以援吐谷浑。
160
九月庚寅,括州海溢。壬寅,如岐州。乙巳,赦岐州,赐高年粟帛。十月丁巳,至自岐州。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四月癸卯,吐蕃陷龟兹拨换城。废安西四镇。己酉,李敬玄罢。辛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庚午,如九成宫。雍州大雨雹。高丽酋长钳牟岑叛,寇边,左监门卫大将军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卫大将军李谨行为燕山道行军总管,以伐之。
167
168
七月甲戌,以雍、华、蒲、同四州旱,遣使虑囚,减中御诸厩马。戊子,李敬玄起复。薛仁贵及吐蕃战于大非川,败绩。
169
八月庚戌,以谷贵禁酒。丁巳,至自九成宫。甲子,赵王福薨。丙寅,以旱避正殿,减膳。
170
171
闰月癸卯,皇后以旱请避位。甲寅,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十一月甲午朔,日有食之。庚戌,如许州,遣使存问所过疾老鳏寡,虑囚。
182
183
184
三年正月辛丑,姚州蛮寇边,太子右卫副率梁积寿为姚州道行军总管以伐之。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十二月,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刘仁轨为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
191
192
193
194
八月辛丑,以不豫诏皇太子听诸司启事。己酉,大风落太庙鸱尾。
195
十月壬午,阎立本薨。乙未,以皇太子纳妃,赦岐州,赐酺三日。乙巳,至自九成宫。
196
上元元年二月壬午,刘仁轨为鸡林道行军大总管,以伐新罗。
197
198
八月壬辰,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追尊六代祖宣简公为宣皇帝,妣张氏曰宣庄皇后;五代祖懿王为光皇帝,妣贾氏曰光懿皇后。增高祖、太宗及后谥。大赦,改元,赐酺三日。
199
200
201
二年正月己未,给复雍、同、华、岐、陇五州一年。辛未,吐蕃请和。
202
203
204
四月辛巳,天后杀周王显妃赵氏。丙戌,以旱避正殿,减膳,撤乐,诏百官言事。己亥,天后杀皇太子。
205
206
207
208
八月庚寅,葬孝敬皇帝于恭陵。丁酉,诏妇人为宫官者岁一见其亲。庚子,张文瓘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戴至德为右仆射。
209
210
仪凤元年正月壬戌,徙封轮为相王。丁卯,纳州獠寇边。
211
212
三月癸卯,黄门侍郎来恒、中书侍郎薛元超同中书门下三品。甲辰,如东都,免汝州今岁半租,赐民八十以上帛。
213
闰月己巳,吐蕃寇鄯、廓、河、芳四州,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伐之。乙酉,周王显为洮河道行军元帅,领左卫大将军刘审礼等十二总管,相王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领契苾何力等军,以伐吐蕃。
214
四月戊甲,至自东都。甲寅,中书侍郎李义琰同中书门下三品。戊午,如九成宫。
215
216
217
八月庚子,避正殿,减膳,撤乐,损食粟马,虑囚,诏文武官言事。甲子,停南北中尚、梨园、作坊,减少府杂匠。是月,青州海溢。
218
十月乙未,至自九成宫。丙午,降封郇王素节鄱阳郡王。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三年正月丙子,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癸未,遣使募河南、河北猛士,以伐吐蕃。
229
四月丁亥,以旱避正殿,虑囚。戊申,大赦,改明年为通乾元年。癸丑,泾州民生子异体连心。
230
231
九月辛酉,至自九成宫。癸亥,张文瓘薨。丙寅,李敬玄、刘审礼及吐蕃战于青海,败绩,审礼死之。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十月,突厥温傅、奉职二部寇边,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伐之。
241
十一月戊寅,高智周罢。甲辰,礼部尚书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以伐突厥。
242
永隆元年二月癸丑,如汝州温汤。丁巳,如少室山。乙丑,如东都。
243
244
四月乙丑,如紫桂宫。戊辰,黄门侍郎裴炎、崔知温,中书侍郎王德真:同中书门下三品。
245
246
七月己卯,吐蕃寇河源。辛巳,李敬玄及吐蕃战于湟川,败绩。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丙申,江王元祥薨。突厥寇云州,都督窦怀哲败之。
247
八月丁未,如东都。丁巳,贬李敬玄为衡州刺史。甲子,废皇太子为庶人。乙丑,立英王哲为皇太子,大赦,改元,赐酺三日。己巳,贬张大安为普州刺史。
248
249
250
251
开耀元年正月乙亥,突厥寇原、庆二州。辛巳,赐京官九品以上酺三日。癸巳,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以伐突厥。己亥,减殿中、太仆马,省诸方贡献,免雍、岐、华、同四州二岁税,河南、河北一年调。
252
253
254
五月乙酉,常州人刘龙子谋反,伏诛。丙戌,定襄道副总管曹怀舜及突厥战于横水,败绩。己丑,黑齿常之及吐蕃战于良非川,败之。
255
256
七月己丑,以太平公主下嫁,赦京师。甲午,刘仁轨罢左仆射。
257
闰月丁未,裴炎为侍中,崔知温、薛元超守中书令。庚戌,以饵药,皇太子监国。庚申,裴行俭及突厥战,败之。
258
八月丁卯,以河南、河北大水,遣使赈乏绝,室庐坏者给复一年,溺死者赠物,人三段。
259
九月丙申,有彗星出于天市。壬戌,裴行俭俘突厥温傅可汗、阿史那伏念以献。乙丑,改元,赦定襄军及诸道缘征官吏兵募。
260
261
262
永淳元年二月癸未,以孙重照生满月,大赦,改元,赐酺三日。是月,突厥车薄、咽面寇边。
263
264
四月甲子朔,日有食之。丙寅,如东都,皇太子监国。辛未,裴行俭为金牙道行军大总管,率三总管兵以伐突厥。安西副都护王方翼及车薄、咽面战于热海,败之。丁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秘书员外少监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与中书门下同承受进止平章事。
265
266
六月甲子,突厥骨咄禄寇边,岚州刺史王德茂死之。是月,大蝗,人相食。
267
七月,作万泉宫。己亥,作奉天宫。庚申,零陵郡王明自杀。
268
269
十月甲子,京师地震。丙寅,黄门侍郎刘齐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70
271
272
三月庚寅,突厥寇单于都护府,司马张行师死之。庚子,李义琰罢。丙午,有彗星出于五车。癸丑,崔知温薨。
273
四月己未,如东都。壬申,郭待举、郭正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甲申,绥州部落稽白铁余寇边,右武卫将军程务挺败之。
274
275
276
八月乙丑,皇太子朝于东都,皇太孙留守京师。丁卯,滹沱溢。己巳,河溢,坏河阳城。
277
278
279
十一月戊戌,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伐突厥。辛丑,皇太子监国。丁未,如东都。戊申,裴炎、刘齐贤、郭正一兼于东宫平章事。
280
十二月丁巳,改元,大赦。是夕,皇帝崩于贞观殿,年五十六。谥曰天皇大帝。天宝八载,改谥天皇大圣皇帝;十三载,增谥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281
赞曰:小雅曰:“赫赫宗周,褒姒烕之。”此周幽王之诗也。是时,幽王虽亡,而太子宜臼立,是为平王。而诗人乃言烕之者,以为文、武之业于是荡尽,东周虽在,不能复兴矣。其曰烕者,甚疾之之辞也。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馀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高宗溺爱衽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贻祸邦家。呜呼,父子夫妇之间,可谓难哉!可不慎哉?
282
283
- ↑ 崑陵都护阿史那弥射 “都护”,各本原作“都督”。按上文显庆四年三月壬午条载阿史那弥射为崑陵都护,与本书卷二一五下及旧书卷一九四下突厥传、册府卷九六四俱合。查本书卷四三下及旧书卷四0地理志、通鉴卷二00皆云显庆二年分西突厥地置崑陵、濛池二都护府。知“都督”为“都护”之讹,据改。
284